组织建设 当前位置: 首页    党建工作    组织建设    正文

“启明星”功能型党小组党建探索谱新篇

时间:2023-12-08 来源:组织部(党校) 阅读次数:

为在创新型本科拔尖人才培养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党支部的政治功能,全面、有机融合党建发展与“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人才培养目标,经人文与管理学院党委批准,2022年10月,生理学与神经生物学党支部设置“启明星”功能型党小组,旨在充分发挥“教师党支部+功能型党小组+学生党员”的人才培养育人模式和联系服务机制作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一年来,“启明星”功能型党小组与教师党支部协同开展系列具有创新意义的党建活动,取得了积极成效。

加强政治理论学习,磨砺“为国成才”理念

在组织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中,结合“启明星”党小组文化建设,组织党小组党员撰写学习体会、感悟和建议;组织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结合小组倡导的“为国成才”理念开展深入研讨;组织学习“毛泽东的奋斗观”文献,结合“启明星”小组成员的遴选角逐经历、训练模式撰写有关“奋斗成才”的思考心得,提出自己的主张、见解等。通过“启明星”小组党员发挥带头作用,与教师党员共同创建了“为国成才”的独特小组文化,坚定了学生们的未来职业发展目标,将“为国成才”理念深化为“启明星”小组每位成员的精神追求。

实施为民办实事,彰显“小荷才露尖尖角”

功能型党小组的学生党员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引领来自全校各学院的“启明星”小组成员积极向党组织靠拢,成为听党话、跟党走,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带头群体,其带动、示范作用成效显著。2023年,功能型党小组成员全员参加学校和学院的各类党员志愿服务活动,并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和特长,成为党员服务中一道靓丽风景线,如小组党员有7人参加8月份由我校承办的安徽省生理学会学术年会、安徽省神经科学学会的“两会”志愿服务工作,受到与会专家的高度肯定和学会领导的表扬。同时,功能型党小组成员在专业素质能力上的表现也是可圈可点,包括:1人担任国家级人体生理学教师教学大赛学生评委,1人录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研究生;“启明星”小组成员共获得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二等奖1项、安徽省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等;15人(含党员7人)向中国生理学会2023年学术年会提交并被接受英文论文摘要15篇,且通过英文墙报展示形式进行学术交流,受到学会专家的充分肯定与一致好评;11人(含党员7人)向2023安徽省生理学会学术年会、安徽省神经科学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年会提交摘要11篇,其中1名党员获省神经科学学会优秀论文奖。

 

安徽省生理学会学术年会、安徽省神经科学学会的“两会”志愿者合影


获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二等奖


 

 




 



中国生理学会2023年学术年会党员展示科研成果 

 

 

安徽省神经科学学会优秀论文奖唯一获奖本科生(右五)


发挥“身边典型”作用,助推人才培养上层次

教师党支部的党员中大部分都有出国深造并回国效力的海外经历,尤其是老党员、二级教授汪萌芽同志,不恋他乡繁华,只爱故土芬芳,在美国斯坦福大学等名校的厚待挽留下依然执着回国,通过扎实的学术耕耘、鞠躬尽瘁的无私奉献,默默为祖国和母校作出自己的贡献,成为全校身边的先进典型,被评为我校2023年度首届“十佳教师”。在他的示范引领和带动下,所有青年教师党员和学生党员都深受濡染,从“被感动”到“见行动”——“爱国”、“报国”、“强国”理念由此成为该党支部和党小组的精神标志,特别是激励党小组的所有学生党员们见贤思齐、踔厉奋发,青蓝相继、薪火相传,将爱国主义精神与创新创造能力同步推进,将“为国成才”的思想深深融入自身成长。通过党员的带头作用,在整个“启明星”小组乃至其他相关学生群体中逐步形成“为国成才”的浓厚氛围。

 

校首届“十佳教师”汪萌芽教授


发挥组织凝聚力,加强“口袋党员”归属感

为进一步用党建成果推动“启明星”小组建设制度化、规范化,2023年在“启明星”小组遴选条例中首次明确规定了“有为国成才的志向”这一基本条件。“启明星”党小组在了解到有时部分毕业学生党员会出现“口袋党员”的现象,于是充分发挥功能型基层党组织的作用,明确将这些转移期的学生党员们继续保留在功能型党小组内,正常开展学习、活动与科研,并同步发放针对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党员学习材料等,直到其转移手续全部完成为止,从而确保他们参加功能型党小组的组织生活不断线、不停步,既有效杜绝了“口袋党员”现象,也是将“三全育人”理念落实于党务工作中的创新型实践,切实将“党建”与“育人”有机融合,取得了明显“双向成效”。 


邮寄学习材料


我校“启明星”功能型党小组通过大胆探索、尝试开拓,在“为国成才”理念的熏陶下,充分发挥了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实现了“党建+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度融合,打造了以党建创新引导人才培养创新的品牌效应,取得了显著工作成效。

(张环环/文、供图  王军、侯东晓/审)